|
|
內蒙古包頭市土右旗民俗文化中的共同體意識 |
【政公網】
欄目:內蒙古政企信息
發表時間:2022-12-16 21:38
|
|
|
摘要:北京時間2022年12月16日(農歷2022年11月23日),星期五,內蒙古包頭市土右旗民俗文化中的共同體意識。
民俗文化的創造者是普通大眾,因此它也最能體現一個地區的精神面貌。土右旗自16世紀中葉興起板升農業以來,近4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漢、蒙、回等各民族在守望相助、共同建設家園的過程中,逐步實現了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因此…
|
北京時間2022年12月16日(農歷2022年11月23日),星期五,內蒙古包頭市土右旗民俗文化中的共同體意識。
民俗文化的創造者是普通大眾,因此它也最能體現一個地區的精神面貌。土右旗自16世紀中葉興起板升農業以來,近4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漢、蒙、回等各民族在守望相助、共同建設家園的過程中,逐步實現了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因此這里的民俗文化又是多民族共同創造、共同享有、共同傳承的。這些“石榴籽”式的民俗文化,彰顯出了土右旗各族人民和睦相處的優良傳統和團結友愛的精神面貌。
(文章共五部分,今天刊載第一部分《融合了蒙漢兩種藝術的二人臺》。)
融合了蒙漢兩種藝術的二人臺
二人臺是融民歌、舞蹈、說唱、牌子曲等技藝為一體的地方戲曲。土右旗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二人臺藝術之鄉,這里的群眾對二人臺藝術的喜愛可謂到了如癡如醉的境界,有人戲言:在土右旗,狗咬的都是二人臺的調子。”群眾何以如此鐘愛這項藝術,原因有多種,但從最深層次講還是緣自于它吸收了蒙漢兩種藝術的精華。通俗地說,好上加好才是最好,二人臺正是在當地蒙古族最鐘情的坐腔藝術上,吸收了當地漢族最熱衷的民間社火而形成的。這種“兩好”擱“一好”美美與共的創造形式,賦予了二人臺非凡的藝術魅力。
坐腔,也叫坐唱,是鄂爾多斯與土默特蒙古族傳統的一種歌唱形式。地方上的漢族群眾稱之為“蒙古曲兒”。早年間,它或是在大型的蒙古包內進行,或是在廣袤的草原上幕天席地而為。演奏樂器為揚琴、四胡、三弦、枚、馬頭琴、蒙古箏,演唱曲目多為原生態民歌、宮廷樂曲等。以后揚琴、四胡、枚為二人臺伴奏所繼承,加上四塊瓦,成為二人臺伴奏的“四大件”,而經典的原生態民歌、宮廷樂曲則以“二人臺牌子曲”的形式傳承下來。
清末蒙古族的坐腔。
坐腔沒有舞蹈藝術,而漢族群眾春節期間舉辦的一系列社火活動中卻有著豐富的肢體動作。尤其是踢鼓子秧歌(亦稱跑圈秧歌)和碼頭調等社火都是凡歌既舞,舞蹈動作熱烈、樸實、歡快。清光緒年間,鼻祖云雙羊破天荒的將坐腔和社火中的舞蹈融合起來,創造出載歌載舞的二人臺藝術。
2018年2月,敕勒川元宵節民間文藝展演中的踢鼓子秧歌。
二人臺的對白和唱詞經常采用“風攪雪”的形式,即蒙漢兩種語言摻和在一起表達。云雙羊的代表戲《阿拉奔花》中男角烏銀其與女角海梨花就有一段典型的“風攪雪”對白:
烏:(蒙白)畢寶拉蒙古樂魂,寶繞伊和白那,烏德尼努!啊呀!寶繞伊和白那米尼好布其不日鬧日其拉。其賽努?(我是個蒙古人,外頭下得雨大,你開開門,我回你家避一避雨哇!)
海:我不懂你說的個甚?這么大的雨你是從哪來?
烏:(蒙白)畢馬林嘎加兒依日了。(我從馬場來)
再如,經典曲目《十對花》高潮部分的唱詞是一句蒙古語“忒勒賽,雅么勒賽,忒勒雅么勒雅么勒賽”,漢語直譯“這個好,那個好,這個那個那個好”。我們還原該曲的創作過程,可以想象作者(或許是后期的加工者)在贊美各種花朵時,固有的漢語詞匯已然無法抒發情懷,此時他絞盡腦汁,突然一句蒙古語瞬間冒出腦海,而蒙古語濃重的饒舌音又恰如其分的將歌曲推向一個歡快、熱烈、活潑的境界。試想,如果沒有蒙漢兩種文化的雙重滋養,會有如此出神入化的藝術突破嗎?
還有,傳統劇目《走西口》中,男角太春上場前,先于幕后起一聲亮調,高亢、悠揚略帶悲悵,學者們指出此亮調明顯受到蒙古長調民歌的影響。我們若檢索二人臺牌子曲,單從曲目上就可分辨出,其中既有《阿拉奔花》《森吉德瑪》《四公主》《三百六十只黃羊》等蒙古族歌曲,又有《驚五更》《十對花》《紅云》《慶壽》等漢族歌曲。而查閱二人臺資料,那些藝人們的名字一會兒是阿力亞、阿爾斯楞、巴圖淖爾,一會兒又是根鎖、二挨、小四、銀威,真是蒙漢薈萃,相得益彰。
(作者系土右旗黨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
編者按:二人臺藝術中完美地融合了蒙古族和漢族兩種文化藝術元素,在土默川民間長期的傳唱中,蒙詞漢調、漢詞蒙調、蒙漢詞曲不斷地融合,最終形成了當地的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這種結合被形象地稱為“風攪雪”。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風攪雪”的二人臺藝術正是土默川上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社會生活的反應。根植于社會生活的二人臺藝術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是由祖國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風攪雪”的二人臺藝術形式體現了水乳交融的社會意識形式,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著名詩人流沙河在《就是那一只蟋蟀》中寫到:“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二人臺藝術和祖國的多種多樣的燦爛文化一樣,成為土默川上各族群眾共同的喜愛,以共同的社會心理、社會意識,把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土默特右旗人民政府)
|
|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